国产最新进精品视频,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,国产偷久久久精品专区,国产亚洲一区二区手机在线观看 ,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

【青島晚報】重新認識《姊妹易嫁》

時間:2021-03-29 01:43:44 訪問:2464


2021.03.29 星期一

《姊妹易嫁》是一出經(jīng)典爆款。

“改革開放初期,我們在鄉(xiāng)下演《姊妹易嫁》,觀眾們很激動,臺下大喊‘打賞了! ’村民就抬著掛紅綢子的半匹豬上臺打賞。臺上臺下都很歡樂! ”

青島演藝集團歌舞劇院時隔18年,復排呂劇經(jīng)典《姊妹易嫁》,導演龔魯陽回憶這出呂劇爆款曾經(jīng)風靡戲臺。如今,《姊妹易嫁》重出江湖,在永安大戲院、夢幻劇場連開四場,呂劇戲迷成群結隊歡喜看戲,“我們老姐妹們從市里各個地方來看《姊妹易嫁》! ”“搶”到首場演出門票的老戲迷郝盛云忍不住都哼上幾句,“特別希望能看到更多好戲、老戲! ”

“我們講文化自信,首先要把民族的經(jīng)典發(fā)揚傳承,呂劇就是其中之一。 ”青島演藝集團副總經(jīng)理、青島市歌舞劇院院長張樂群表示,復排呂劇大戲有一定市場壓力,但是,要傳承發(fā)揚戲曲,要給專業(yè)呂劇演員保留舞臺,要為老戲迷們送出文化服務,復排呂劇經(jīng)典還會繼續(xù)。 “《姊妹易嫁》沒看過癮,我們院線還要推出‘青島有戲’專場,上演更多好戲。 ”

曾經(jīng)有多火?

戲迷“打賞”抬著半匹豬肉上臺

說起呂劇,《姊妹易嫁》是必須要提及的經(jīng)典爆款。龔魯陽介紹,這出戲從編創(chuàng)到演出,時代久遠,“最初是根據(jù) 《聊齋》的故事改編創(chuàng)作的。《姊妹易嫁》的故事還曾在香港拍成了電影。 ”作為重點保留劇目,多年以來,《姊妹易嫁》是各專業(yè)、民間呂劇團體都會演出的,而且很多票友也在演唱。 “在眾多劇目中,《姊妹易嫁》特別受歡迎。 ”

《姊妹易嫁》的故事很簡單:素花、素梅是姊妹倆,素花自幼與牧童毛紀訂婚,長大后,因嫌毛紀貧窮,在迎娶之日,不顧舊日情義,拒絕前去完婚。素梅激于義憤,并感毛紀忠誠,愿代姐出嫁,在上轎時,她知毛紀已得中狀元。此時素花羞愧難當,后悔不己……

“故事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,還是‘戲包人’的好戲,容易叫好。 ”龔魯陽說,《姊妹易嫁》很接地氣,也曾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青島市呂劇團經(jīng)常上演的劇目。 “李云超老先生在上世紀的演出,在島城很出名。 ”

龔魯陽很清晰地記得,在改革開放初期,呂劇迎來了又一次春天,呂劇演員們在各個村子之間巡演,到哪兒都是人山人海,經(jīng)常會被留下加演。其中《姊妹易嫁》尤其火爆,演出結束,臺下不僅有掌聲,還會有人大喊“某某打賞了! ”村民就高高興興抬著半匹豬肉上臺打賞,“豬肉上都掛著紅綢子! ”演員和戲迷們在不斷的打賞聲中,情緒高漲,“《姊妹易嫁》講的故事,很符合老百姓的價值觀,也為觀眾提供了文藝娛樂。 ”

在檔案記錄中,2004年,島城呂劇演員史萍演唱的《姊妹易嫁》等5個唱段,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《名段欣賞》欄目播出。之后,島城 “鄉(xiāng)音鄉(xiāng)情”送戲下鄉(xiāng),《姊妹易嫁》與《墻頭記》《借年》《小姑賢》《李二嫂改嫁》等也曾是重點巡演劇目。

導演龔魯陽在為演員劉巖成說戲。老戲迷成群結隊為《姊妹易嫁》捧場?!舵⒚靡准蕖费輪T在后臺準備。

重現(xiàn)爆款,臺前幕后都是“戲緣”

文化娛樂生活的日新月異,曾讓呂劇的“爆款”隱入了時代記錄中。近20年后,曾經(jīng)是《姊妹易嫁》演員的龔魯陽,成了這部戲復排的導演,“大家都很珍惜、重視復排。 ”

經(jīng)典劇目還是要保持原汁原味,復排《姊妹易嫁》,導演演員從劇情出發(fā),按照呂劇聲腔標準重新排練,一招一式從程式規(guī)范入手,演員與文武場樂隊緊密配合,重現(xiàn)經(jīng)典。當然,為了在當下的舞臺更好地呈現(xiàn)好戲,“樂隊比以前強大了,并且還專門做了音樂配器。保留戲曲原始因素,增加了音樂性舞臺張力,舞臺表現(xiàn)更有力度。 ”

對于呂劇演員來說,這次復排來得特別激動,飾演父親一角的施旭剛,14歲在戲校的時候,排練演出的第一部戲就是《姊妹易嫁》。施旭剛說年輕的時候,也曾演出過一二百場《姊妹易嫁》,不斷找人物的感覺,踩準與臺下觀眾互動的“點”。 “當時演到每一個地方都很受歡迎,有的戲迷看完戲來看我,說‘沒想到你這么年輕能演老頭! ’。 ” 40多歲了登臺演出同一角色,施旭剛很是感慨,“做了父親以后,更能演出父親的感覺。 ”“一些老戲迷得知我們復排,一早就給我打電話,問買票的事兒,大家都對《姊妹易嫁》有感情。 ”

 

 

在第一時間“搶到”《姊妹易嫁》首場演出門票的郝盛云,與從市內各地趕來的姐妹們在永安大戲院門口集合,一起來看戲。郝盛云2006年退休之后就到處找地方學呂劇,還跟隨呂劇大腕史萍學習。 “我們這些老戲迷一聽說《姊妹易嫁》演出就都來了,特別高興。樂器一響,心里就真恣。”郝盛云說多唱呂劇,覺得自己就年輕了,有特別享受的感覺。 “我真是希望能多看幾場戲劇。 ”

復排是傳承,也關乎文化院團改革

雖然四場《姊妹易嫁》的演出,觀眾滿座,好評如潮。在張樂群看來,復排老戲還是有一定市場壓力的,“老戲迷有,可是數(shù)量有限。 ”復排的意義更重要的在于傳承,“我們講文化自信,中國傳統(tǒng)的文化、民族的文化不能丟,要發(fā)揚傳承。 ”

從文化體制改革來講,改革前后,呂劇團雖然合并了,但是呂劇演員們都在。張樂群說,呂劇演員都是自幼開始練的童子功,呂劇淡出演出市場后,演員們不管去演歌劇還是兒童劇總是還有戲曲情結在,“他們要找到自己,在舞臺需要施展。”而且,青島呂劇的牌子還在,“我們要保留這個品牌。”在復排中,歌舞劇院投入了人力物力,還從京劇院請來了“外援”,最終克服困難,讓《姊妹易嫁》重現(xiàn)舞臺輝煌。

“這次復排預想的效果都達到了。 ”張樂群介紹,很多老觀眾、老文藝界專家領導為《姊妹易嫁》點贊,“他們認為現(xiàn)場效果很好,希望我們能夠保持住呂劇專業(yè)平臺的水準。 ”

《姊妹易嫁》之后,“爭取每年都復排一部經(jīng)典老戲。”張樂群還透露,今年“青島有戲”專場演出,京劇之外,戲迷們也會觀賞到呂劇《姊妹易嫁》《墻頭記》等,柳腔、茂腔也可能加入,“豐富地方戲曲的演出。 ”觀海新聞/青島晚報 記者 賈小飛 攝影 柳棟